加牙藏毯的基本介绍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。经过3000多年的传承,青海逐步形成了具备地方特点的藏毯织造行业。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是什么原因,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技艺、图案设计上存在着差异。康巴藏区(玉树区域)较多地保留了传统...

加牙藏毯的基本介绍
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。经过3000多年的传承,青海逐步形成了具备地方特点的藏毯织造行业。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是什么原因,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技艺、图案设计上存在着差异。康巴藏区(玉树区域)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,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设计上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,构思巧妙,色调和谐,风格独特。
加牙藏毯是安多藏毯,加牙是安多藏毯的主要发源地,其主要产地分布在距西宁26公里的湟中县加牙村及上新庄,还有藏族居住区玉树、海南、海北、果洛及西宁周围的贵德、平安、乐都、湟源等县。
加牙藏毯以卡垫、马褥毯、炕毯、地毯为主,花样新奇,做工精致。加牙藏毯品种繁多,有14个系列、70多个品种,使用连环编结法,毯面较厚,约在15毫米以上,同时保留着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征。加牙藏毯品种繁多,花色各异,有以藏式吉祥图案为主的传统藏毯、仿古藏毯、包芯卡垫藏毯、丝毛合织藏毯、丝绒藏毯等。图案具备风格粗犷、大方、色彩搭配艳丽、雍容华贵等风格特征。加牙藏毯之所以可以得到世人的喜爱,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百里挑一的材料功不可没。
商品特征
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、山羊绒、牦牛绒、驼绒等。加牙藏毯品种繁多,工艺讲究,使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、低温洗毯,毛质不容易损伤,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、弹性好、不脱色掉毛。
历史民俗
青海藏毯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。1959年,海西柴达木诺木洪文化的发现地、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的毛席残片,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最早的"毛席"实物(现陈列于青海博物馆内),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3000多年前就已经学会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。据考证,该"毛席"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,即世界公认的西宁"大白毛"。
据史料记载,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,距今有300多年。清康熙年间,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,为提供寺院装饰及僧大家诵经的坐垫,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应运而生。据《湟中县志o手工业》记载:"清嘉庆年间(1796~1820年),宁夏地毯工匠大、小马师来湟中加牙村,村民马得全、杨新春二人拜其为师。"村民杨新春、马得全等人跟随其进一步学习栽绒地毯的编织技艺,使藏毯的编织技艺愈加规范化。其后马、杨两家的地毯技艺世代相传,全村人几乎个个都会捻线、编织藏毯,民间甚至有"女孩嫁到加牙里,不捻线着干什么哩"的俗语。
文明与传承
藏毯不止是精美的工艺品,同时也是藏民族很好用的一种生活用品和产品,它从天然原材料的选择到织造工艺的推行,到最后的成品,整个都是天然绿色商品,具备天然环保的品质,因此适应了大家健康生活的需要,备受大家的喜欢。藏毯编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很多的人力参与其中,从事选料、洗毛、编织、染色等工艺步骤。这种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,也是藏毯的一大特点。正是基于这个缘由,藏毯编织技艺才得以流传几千年。
青海曾是华夏文明、西亚文明、中亚文明的交汇点,各种文化精华通过绵延了1500多年的丝绸的道路,在这里交融汇合,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。遭到这种影响和启发,青海而今的藏毯编织依旧沿袭手工编织的方法,并吸取了加牙藏毯编织所用的材料、技艺、染色等环节。可以说,藏毯沿用到今天的手工技艺,是研究国内藏族历史、文化、风俗与民族关系的一个要紧途径。
藏毯技艺的传承地区处于藏传佛教的发祥地,这一民间手工艺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因此,加牙藏毯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、历史文化价值、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。